武汉这位温柔有爱的老师夸人不重样武汉文明网


  在学生眼里,武汉市天门墩中学教师周广幸是夸人不重样的“广幸姐”,是最温柔有爱的班主任。她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,用鼓励帮助学生转变,用爱温暖孩子们的心。她把逃学的孩子拉回了校园,把不爱学习的孩子“夸”上了市示范高中。有家长对她说:“孩子能够感受到爱,那都是您给的!”

  ■ 她用不重样的夸奖帮学生找到自己的长处

  周广幸班里曾有个男生学习习惯差,作业不做、上学迟到、上课睡觉。老师、同学劝说过多次,都没有用。周广幸和家长沟通过后发现,平时家长经常“打压”孩子,批评很多,很少表扬夸奖孩子。

  “每个孩子都有长处,如果找不到自己的长处,就会甘于平庸、不求进步。”周广幸暗下决心要找到该男生的优点,帮助他改变。

  一次语文早自习上,周广幸来了一场“背书比赛”,全班一起背一篇新课文。她发现,该男生的记忆力很好,别的同学只背了一半,他全篇都能背完。周广幸立刻在全班学生面前表扬他:“你这记忆力简直像高清照相机,真让人羡慕!”掌声中,周广幸看到该男生腼腆一笑。

  之后语文课上周广幸特意点该男生起来回答问题,不管答得对不对,她都会夸几句。慢慢地,这位男生对学习有了兴趣和动力,周广幸也把有关他的点滴进步告诉家长,要求家长在家也多夸一夸。这个对学习“不感兴趣”的男生,后来考上了市级示范高中。毕业后,家长激动地对周广幸说:“谢谢周老师把孩子带得这么好,您改变了一个学生,也改变了一个家庭。”

  班里有爱画画的女生,周广幸就请她负责黑板报,夸她是“神笔马良”,“教室都被黑板报点亮了”;说话语速快的学生,周广幸就夸他“思维敏捷”,鼓励他“学习只要再努力一点就能事半功倍”;上学爱迟到的学生,只要一到校,周广幸就笑着说:“你不来时,大家都好想你呀”……在周老师不重样的夸奖中,孩子们也变得越来越自信、阳光。

  ■ 她用鼓励把爱逃学的孩子拉回校园

  周老师会鼓励,孩子们也“很受用”。班里做大扫除,碰到脏活累活,周广幸一喊“有没有大力士”,孩子们就争着上;学校举行文艺表演,周广幸一问“有才华的小伙伴们在哪里”,孩子们就想方设法排节目、秀才艺。

  她还用夸赞和鼓励把厌学逃学的孩子拉回了校园。

  几年前,周广幸班里一个男生常常不来上学,开始是一天一天地请假,后来就连着一周不上学。周广幸知道孩子的父母早年离异,他跟着奶奶长大。孩子逃学这事,老人管不住,周广幸决定想办法把他吸引到学校来。她跟学生们打听了解到这男生动手能力不错,喜欢鼓捣电脑、小家电。于是,有一次趁该男生来上学了,周广幸故意让班里的投影仪出了点“故障”。

  “投影仪坏了,课件放不出来,班里有没有小工程师能帮我?”在周广幸的邀请下,该男生过来研究了一会,果真把投影仪“修好了”。周广幸赞叹:“你可真是妙手回春啊,你要是不在,这机器罢工了我们可没法上课!”

  后来,周广幸的电脑时不时地就遇上点“故障”,她总是请该男生来帮忙“修理”,存好的文件找不到了、下载的视频播放不出来、照片格式调整不了……一次次“帮忙”、一次次夸赞中,该男生感受到了自己被需要、被认可,逃学频率越来越低。一学期后,该男生不仅不再逃学,放学后还会在学校篮球场里打会儿球、跟老师同学聊会儿天再回家。如今,该男生已经走入社会自己创业,从事的正是计算机相关行业。

  ■ 她用细致入微的关怀让学生感受到爱

  周广幸告诉长江日报记者,在武汉市天门墩中学,80%以上的学生是随迁子女,父母为生计奔波操劳,对孩子的教育关注很少。“这些孩子可能在学习习惯上有各种问题,学习的动力不足,但我知道他们本性都是积极向上的好孩子,我一个都不能放弃。”周广幸说,这一帮“没有存在感”的孩子心里有苦楚,但他们不知道如何表达、如何化解。“我要用温暖去包容、去抚慰,帮他们找到存在感、找到自身的价值。”

  她班里有个男生小林(化名),母亲去世多年,父亲在武汉打工,很少有时间管孩子。小林脾气很大,在班里和同桌一言不合就发怒,大哭大叫,推翻桌椅。周广幸找小林谈心,小林却一言不发。周广幸没有生气,笑着问他:“既然你不想说话,那就把你的委屈写下来吧!”她给了小林一张纸,小林写了两三句话塞给她就跑了。周广幸很欣慰,“两三句也是表达,只要孩子愿意沟通就好办”。

  周广幸知道小林从小缺少家庭的关爱,她像家人一样关心他,把他的心捂热。课间,她把小林叫过去,送他几个橘子;放学时,她把小林拉到一边,叮嘱他该去理发了,给他讲洗衣服、做饭的步骤。一点一滴中,小林脾气变好了,笑容多了,也有了好朋友。

  初一的一次家长会上,周广幸特意叮嘱小林爸爸一定要来参加——她设了一个“进步奖”,邀请小林父子共同上台领奖。看到孩子的转变和成长,小林爸爸感叹:“周老师,孩子能够感受到爱,那都是您给的!”(长江日报 记者刘嘉 通讯员杨薪雷)

喜欢的同学,记得收藏和关注我们:999fin.com

最新回复 (0)
返回